《大乘起信论》界诠法师 宣讲(123)


《大乘起信论》讲记


【信业果报,能起十善,厌生死苦,欲求无上菩提,得值诸佛,亲承供养,修行信心。经一万劫,信心成就故,诸佛菩萨教令发心。】


那么下面有那么几种情形,什么情形呢?下面有四句啊,“信业果报”,这种人他有一定的熏习善根呢,他信业果报,无论是善或者是恶,这果报决定,他相信,信业果报。


第二“能起十善”,能修十善,《仁王经》里面说要修十善,菩萨要修十善,“习忍以前,经十千劫,行十善行”,看见没有,十千劫修十善行。你看大乘菩萨戒里面,它以十善戒为根本。你仔细看看菩萨戒里面,它都以十善戒为根本开出来的,也就十善戒包括一切。那么我们现在声闻律里面的戒,你仔细去推敲一下,也无非是身三、口四、意三这些内容。那就是说你别看十善很简单,修五戒十善可以生人天呐!当然,你修得好就是种出世的无漏善因。


第三,“厌生死苦”,他必须要厌生死苦,这个是属于什么人呢?初发心的这个信位的人,他必须要厌生死苦,但还没有达到生死不可得,生死即是涅槃,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。必须怎么样呢?要厌生死苦。“欲求无上菩提”,他有菩提可求的,这个时候还有菩提可求。这四种情况,修这样的一个增上。


那么能够信业果报,乃至修十善的,这通常在《广论》里面,也就是下士道的人天善果,你要相信业果,修十善,这是基础的。


“厌生死”,这是共中士道二乘行,二乘行一般是厌生死,怕生死赶紧求涅槃嘛!“欲求无上菩提”,这是不共人天二乘的上士道,人天二乘都没办法的,属于大乘不共心行。


那么这三者呢?上面三者都是为发大心中行者,发大心行者去做的,这几句是属于修信心的。修什么行,才去做这个事情,这样呢,“得值诸佛,亲承供养”。


你看我们读经,读到哪一尊佛要成佛啦,然后他要供养多少多少佛,要亲承多少多少尊佛。不知道我们过去有没有亲承到佛,搞不好也有,简单做一下子。如果说很清净做的话,就不是这个样子了。那么或者种一点善根,也有这样,要不然我们遇到大乘法,产生信心也很困难。当然我们不是信得那么个谛信,多少也有好乐,对吧!说明种过善根。


那么“修行信心”,这个指的是十信位。“修行信心”要经多长时间呢?“经一万劫,信心成就故”,这么久。你看看这修行是很困难的,是不是?别看很简单啦,我现在也有信啊。我们现在信是有退的,有信但是有退。原地踏步倒好,向后转那就有退,很难一直往前进。我们自己可以考验自己,有时候一段时间心里就会波动。哎呀,很烦恼啊!很苦恼啊!这干嘛呢?我们信心在变化,情绪在变化。


“诸佛菩萨教令发心”,他能够得到诸佛菩萨教令发心,闻如来不可思议事,闻大乘甚深教法,这就叫做诸佛教令发心。那么如何才能够发起这样的心来呢?下面有两种情形,一个是悲悯众生而发心,一个是护法悲悯众生。


……下回待续






阅读原文